國家與地方醫保談判博弈中接軌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更新于:2017-8-4 閱讀:
近日,人社部正式對外發布醫保藥品目錄準入談判結果,厄洛替尼、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等10余種腫瘤靶向藥入圍。加上去年衛計委談判成功進入23個省份醫保支付范圍的?颂婺、吉非替尼,腫瘤靶向藥的可及性大大提高。
在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吳一龍看來,此次醫保談判可謂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一旦我們總結出通過談判把靶向藥納入醫保的成功經驗,以后不管是第二代、第三代,甚至是第十代的藥物,都可以采取這種模式,政府和企業就上市后的藥物進行談判,將價格壓到一個合理的范圍內。”
不過,此次國家談判簽約的部分品種,尤其是腫瘤靶向藥早前已通過地方談判形式納入不少省市基本醫;虼蟛”kU支付范圍,眼下各地省級醫保目錄調整在即,如何協調國家談判與地方談判間的標準,新進國家談判品種與已列入省級目錄品種間的關系面臨著博弈。
腫瘤靶向藥“首當其沖”
此前曾有多家媒體報道,很多癌癥患者因無法負擔腫瘤藥的高昂費用而選擇代購印度等國家生產的相關藥品。吳一龍告訴記者,初步調查顯示,其所在的廣東省人民醫院代購國外藥品的患者比例達到20%~30%,但這些藥品質量參差不齊,由此造成的副作用后果非常嚴重。“隨著腫瘤靶向藥價格下降、納入醫保,這種現象也將得到遏制!
目前,第一代EGFR-TKI靶向治療藥已通過不同形式的報銷渠道進入各地醫保支付范圍,據記者粗略估算,患者自付的治療費用平均降至2300元/月至5500元/月(僅以基本醫保計算),已在普通老百姓可負擔的價格范圍內。
“過去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僅為10個月,而靶向治療的問世使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達到39~40個月,這種巨大的改變背后還伴隨著患者生存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眳且积埍硎,靶向藥物治療與當下臨床醫學的精髓相契合,即在保證患者生命延長的同時不損害其生活質量。
值得關注的是,靶向治療的另一大優勢還在于其明確的療效為藥物經濟學評價提供了基礎。例如針對EGFR突變的第一代肺癌分子靶向藥普遍在用藥10~12個月后產生耐藥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適合用藥的病人數量將變得越來越少,有多少人可以活著長期用藥、醫保相應能夠負擔多少新發病患者,都可以通過匯總臨床、市場等各方面的數據推算出來。
吳一龍指出,即使是面對向來以準入門檻嚴苛著稱的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絕大多數腫瘤靶向治療藥物也都通過了縝密的成本效益計算而獲得批準。
因此,在國內腫瘤患者藥費負擔過重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無論從地方還是國家層面出發,以治療指證確切、風險可控的腫瘤靶向藥試水談判降價聯動醫保支付,也有利于積累管理經驗,為日后擴大品種范圍鋪路。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