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特藥進醫保 醫藥企業前赴后繼創新藥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更新于:2017-8-4 閱讀:
通過國家談判機制,使新藥、特藥進入《國家醫保目錄》,能使社會保障機構、企業和家庭三方受益。在國家衛計委首批和第二批藥品價格談判推進下,已有39個藥物捷足先登。
隨著我國新藥審批制度法規和理念的不斷完善,近年來獲批上市的創新藥物有了一定的突破。在新藥獲批上市的難度逐年加大的大背景下,創新藥物已是市場倍加重視的品種。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下,自主研發的新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列入國家重大專項的創新藥項目,逐漸進入“早期收獲期”。
國家將療效確切、群眾負擔較重、臨床急需的品種列入談判機制并進入《國家醫保目錄》乙類品種,其中包括了國內自主研發的10多個創新生物工程、化學合成藥物。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后,獲得了占領市場的機會,銷售額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從而形成一定的經濟規模,為企業做大做強打開綠色通道。
一錘定音的品種
從2016年公布的首批價格談判品種以及今年7月第二批通過談判機制進入《國家醫保目錄》乙類品種看,包括了尼妥珠單抗、埃克替尼、康柏西普、阿帕替尼、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重組人尿激酶原、重組人腦利鈉肽、西達本胺、嗎啉硝唑和阿利沙坦酯在內的10個品種為國家一類創新藥物,僅2005年開發上市的治療腦梗塞的粉針注射劑尤瑞克林(凱力康)尚未定音。
分析這10個談判成功的藥物,其談判定價相比招標最低價平均下降了30.50%,與第二批談判藥品的平均降幅44%比,仍有13.5個百分點的紅利。
據業內人士透露,一個創新藥物進入國家醫保,利用新藥保護和市場先機,基本能拿下該領域50%的市場份額。只要能進入醫保目錄,意味著能收回研發的投入,可享受科技進步成果的變現,從而撈到產業升級的第一桶金,改變企業發展創新的尷尬境地。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0個國家一類創新藥物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這些成果激勵著天士力、復星醫藥、恒瑞醫藥、先聲、綠葉制藥等“第一梯隊”企業為了創新藥物研發前赴后繼。
據米內網中國中成藥與化學藥醫院監測分析系統(HDM)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重點城市公立醫院臨床應用的、已收入醫保目錄的國家一類新藥有30個藥物,用藥金額為45億元,同比上年增長了17.29%。其中前10個藥物分別是鼠神經生長因子、丁苯酞、重組人白介素-11 、重組人Ⅱ型腫瘤壞死因子、埃克替尼片、異甘草酸鎂、阿德福韋酯、雙環醇片、重組人白介素-2和尼妥珠單抗。預計2018年國內進入醫保的一類新藥將突破200億元市場規模。
上篇:
下篇: